新闻有观点·行业洞察 人形机器人真的“上岗工作”光有“狠活”还不够?
2025-03-14 20:49:02
在人形机器人应用研发的背后,高昂的研发成本不容忽视,这也成为研发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包冉分析说■★◆■◆★,当下的人形机器人除了相应的产品成本、后期升级维护成本外,算力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相比较于直接采购所有权这种高成本方式■■◆■,他建议,采取“云租用”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品算力成本■■。同理,通过“金融租赁”这样的方式★★■★■,能够为研发企业达成降本增效的目的,把节约出来的成本用以增加企业人才培养和产品创新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包冉提到,人形机器人正在从传统机器人更新迭代为智能化机器人,不同于自动化工厂里机械臂这类的传统“机器人”◆■★★★◆,智能化机器人将在“具身智能■■★”技术加持下,打破原有“预设型”机械工作模式,实时感知外界环境并就此判断、决策★★■■、用行动来反馈,从而达到智慧识别加智能处理的目的■◆★◆。他以家居场景举例◆■★◆,“同样的面积户型,各家的实际状况千变万化,机器人不可能通过预设来完成工作★◆■★◆■,只能通过实时的智能化感知来完成◆◆★★■◆”。
新闻有观点·行业洞察 人形机器人真的“上岗工作”,光有“狠活■◆◆◆★◆”还不够◆◆★★◆■?
今年的全国两会,★★★◆◆◆“具身智能◆■”作为人形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同时提到,2025年,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不断亮相新绝活■◆■◆★,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到哪一步了?什么时候能在我们身边“上岗工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特别策划“行业洞察”◆◆◆■★★,对话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市场体系总监杨正叶★■◆★、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互动媒体标准推进委员会副主席包冉,一起聊聊人形机器人的现在与未来★◆◆。
杨正叶认为:“社会持续进步■◆■,人类应该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存在的价值,探索自己喜欢的事物■★★★。”
杨正叶提到:◆★◆◆★“一个机械体具备了跟这个物理世界交互的智能◆◆★★,人形机器人才可能成为我们真正的工作伙伴■◆◆。”
这一过程在包冉看来◆◆★■,需要全社会聚焦到“如何使新的智能化的技术来增进人类的福祉”的主题之上。技术产业的发展背后是不断加剧的数字鸿沟■◆★,构建一个与机器人共处的时代准则和社会规范,从而助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机交互演进过程中绕不过的一道坎◆◆★。
“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我们实际上需要重构一个与大量机器人共处的社会准则或社会规范。”包冉说。
央广网北京3月14日消息(记者王娴 杨静)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蛇年春晚舞台上,穿着花袄转手绢的人形机器人亮相;最近多家企业发布新款人形机器人■◆■■,它们爬楼、跑步、过坡,甚至能做早饭!人形机器人的各种■★★“狠活”不断突破人们的想象。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0★◆■★★★.17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机器人销量将从0◆★■■■.4万台增长至27.12万台。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在全球都处于攀升态势。
◆■◆“从相关标准的出台到国际领域的竞争★◆■,我们期待着中国的人形智能机器人行业能够从传统的、特殊的、狭窄的垂直赛道走向更加广阔的新赛道。”包冉表示。
今年的全国两会,“具身智能”作为人形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同时提到,2025年,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伴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投入增加,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业4◆■★◆.0”时代,我们会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他提到■★★★■,可以预见的是■◆,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人类实现两方面的解放,即“双手的解放■★★”和◆★■◆■“头脑的解放■◆■◆◆”。
对此,作为业内人士的杨正叶深有感触★★■,在他看来,类似蛇年春晚舞台上的人形机器人的动态控制技术只是★◆■■★“第一步”,其未来发展将围绕“人机交互■◆■★◆”这一主题,不断提升◆■★“具身智能■◆◆”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强大的算力支撑,二是混合模型的研发应用。在强大算力的加持之下★◆■,基于视觉语言等“混合模型”的研发,才可能为机械体提供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智能基础◆★,完成实时感知和决策■◆■★★。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从业者们感受到更多积极信号。互联网与信息科技专家包冉认为,“具身智能”恰恰说出了人形机器人当下的关键——智能化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