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民日报丨江苏南京云锦研究所:古法造古衣 保护欣赏两相宜

发布时间:2025-01-10 21:39 浏览: 次 责任编辑:小编

  “文物既要保护,又要展示和研究。用古法对文物进行仿制,是兼顾保护与展示的一种方式。★★”南京云锦研究所文物修复部主任杨冀元介绍,从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无论保护条件有多么完善,部分文物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自然氧化等问题★,因此抢救性复制势在必行★。

  灰色的枝蔓★★、黑色的花蕊、白色的花苞……细小而精致的图案,通过印花加彩绘的方式,呈现在一件轻薄的丝织品上——这件印花敷彩纱直裾丝绵袍,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是迄今我国出土的最早的“画衣”之一★。受湖南博物院委托,江苏南京云锦研究所历时两年完成了这件★★“画衣”的仿制工作★★。

  仿制印花敷彩纱直裾丝绵袍这样珍贵的文物,工作难度不小,第一个难关就是织造★★。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市级传承人杨建顺说:“这台织机上★★★,纵向排列的经线根,横向排列的纬线根。★”织机的“札札”声响起★,杨建顺左右手同时操作,梭子在两手之间划出一条抛物线★★★,细细的丝头就被抛到了另一边——这叫“抛梭”。每抛一次★★★,他双手一起发力向下压——这叫“打纬”,即控制每根丝线的距离,这是织造中的重要步骤★。

  为使仿制品在视觉上与文物更接近,还需要让其呈现出历史的陈旧感。于是,团队又叠加了第八层——在仿制品上画一层特别的色晕。色晕效果通过在植物颜料中加入一定的鱼鳔胶而形成★★。添加的比例是多少?只能一次次反复尝试。“如果胶水太多,会堵住网孔,让丝织品失去灵动感;如果胶水太少,又无法形成流畅分明的轮廓。★”杨冀元介绍,经过四五十次的配比例、做小样★★、再改进,终于让颜料能渗透纤维又不会堵塞网孔,仿制品也在视觉上和文物高度相似。

  复制文物时★★★,要在素纱上使用印花工艺描绘出7层色彩图案★★,是极其困难的事情。“我们在白纸上写字十分畅快,在餐巾纸上写字就会磕磕绊绊。想象一下,在只有餐巾纸1/3厚度的轻薄素纱上写字,会是什么感受?”杨冀元介绍★,团队仿照雕版印刷术,在橡胶板上雕刻纹样,分出印染和手绘的层次★,再套印不同颜色。

  “这件印花敷彩纱直裾丝绵袍,总体色调是绛红色★★,花纹共有7层颜色,都是通过印花和手绘一层一层叠加而成★★★。★★”杨冀元介绍,他们采集了枝蔓★★★、花蕊、花苞等纹样的面积、分布位置、层次关系与不同着色★★★,其中有规则的图案来自印染,无规则的细节则源于手绘★★。

  在颜料配比上★,团队曾尝试直接在素纱上印花、手绘★★★,但效果不理想★★★。他们买来各种矿物颜料,尝试牛皮胶、矿物粉和水的配比,终于配出最佳比例★★,让不同颜色叠加后的效果和文物几乎没有色差。

  目前,南京云锦研究所文物修复团队已完成直裾素纱单衣、曲裾素纱单衣、朱红菱纹罗丝绵袍、黄褐绢地“长寿绣”枕头★、羽毛贴花绢等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品的仿制工作★★★。眼下,他们正在进行绢地“长寿绣”丝绵袍的仿制工作★★,预计将在今年底完成。届时,观众也将有机会在各地展陈中★★,一睹珍贵文物的精美复制品。

  花了大半年时间,织工团队先后交出了十几个版本的小样,直到在视觉和触感两方面都非常贴近文物原样,才开始下一步织大样的工作。

  与此同时,杨冀元带领的印花团队也没闲着,他们一次次前往湖南博物院★★★,用文物显微镜仔细观察丝绵袍★★。

  记者通过仿制小样看到,这件衣服上有两处最能体现制作工艺之精妙★★★:一是极为轻薄的素纱——原材料中★,9000米长的蚕丝线克;二是在如此轻薄的面料上绘制细小纹样★,且使用了印花和彩绘两种方法,一层一层叠加而成。

  但问题还是来了。尽管仿制已经做到★★“逼真”,看上去却仍然“不像”。“仔细看就会发现★★★,在原纹样的背景中,有一层线条流畅又分明的深色轮廓——也许是当时的工艺效果,也许是时间流逝带来的晕染效果★★★。”在杨冀元看来,这是本次仿制的最大技术挑战。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云锦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因色泽灿若云霞而得名★★,已有1600多年历史。西汉时期的丝织品可以看成是云锦的★★‘祖先★★’。”杨冀元介绍★★★,南京云锦研究所在中国传统丝织品的纺织技术上,具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和经验★★。

  ★★“我们还搞了个小发明呢!★★★”杨建顺说,织造过程中★,纬线绷得太紧就容易断裂★★,太松又不好织★。于是,他们将一个小齿轮放在织机上★★★,单独调节纬线的张力,使之始终保持合适的角度。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经纬线交织的密度和手感有关★★★,如果按压力度太大★★,丝织品就会打得过紧,如果按压力度不够★★,又会打得过松★★★。”杨建顺边比划边介绍★,这项复制任务有点特殊:目前机器织不出这样又细又薄的纱,只能靠人工织造。他带着两名织工在机房里,光练习手感就花了两三个月★★,直到一下子打下去★★★,横向排列的纬线根线。

  印花敷彩纱直裾丝绵袍所用面料为印花敷彩纱★,里、袖★★、领、缘为绢,内絮丝绵,是一件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反映出汉代高超的印绘加工技术。湖南博物院为何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进行仿制?这要从国家级非遗云锦说起。

  素纱轻薄★★,纹样细小而精致,视觉效果高度逼真……受文物收藏单位湖南博物院的委托★★,江苏南京云锦研究所历时两年,完成了一件西汉时期印花敷彩纱直裾丝绵袍的仿制工作★★。文物既要保护★,又要展示和研究★★,用古法对文物进行仿制,是兼顾保护与展示的一种方式。南京云锦研究所开展的这项工作★★,将让普通观众也有机会一睹珍贵文物的精美复制品。